英英学古诗教学反思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英英学古诗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英英学古诗教学反思1《英英学古诗》是一篇“文包诗”课文,写了英英和奶奶的一段对话,对话中英英生动而自然地介绍了古诗《静夜思》诗句的意思及作者。《静夜思》这首诗绝大部分同学早就都能背诵,但却并不真正理解诗的意思。对于对话这种形式也没见过,更不会读对话。因而我把教学目标定为:
1、让学生理解唐诗《静夜思》的意思,在诵读中体会诗人思念、热爱故乡的感情。
2、能读出课文对话的特点。
在教学中我主要采取,范读引路,以读促悟,利用插图,创设情境的做法,取得了很不错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我还注意到了教学的层次性,在引导学生诵读古诗时,先进行范读,让孩子们体会出节奏,读出节奏。接着利用插图,创设情境,再进行范读,引导学生读出感情,韵味。这样,孩子们易于接受,学得轻松。在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对话特点时:先进行师生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体会对话的特点,然后再指导读自然、流利,要像平时说话一样。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他们对于古诗《静夜诗》已很熟悉,有部分学生在课前已经能读、能背了。但“古诗”这种语言材料是一种结晶体,蕴藏着很深的智慧和哲理。通过调查发现,他们所谓的能背,仅仅是一种机械记忆,有些学生连诗中的一些字还不认识,字音读不准,字形不清楚,对于诗意及蕴含的道理还不明白。所以,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这方面的学情,结合低年级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进一步提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在理解字意和诗句的基础上,读好、背好这首诗,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我想,只有把孕伏于知识体系中的潜在的方法因素变为学生学习的直接对象,这样才有可能启迪和引导学生对知识创造过程的全面理解;只有把教材内容中的静态知识转变为学生思维活动中的动态作用对象,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我在这节课上也有很多不足之处。
首先,教学语言不够简练,太过随意。
其次,自己范读的次数有些多,应多给学生们机会。
第三,对于古诗意思的理解处理的有些不到位,应该引导学生把意思背一背。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从这节课中吸取经验,总结教训,精心研究教材教法,精心组织课堂语言,争取让自己的课堂遗憾愈来愈少,亮点越来越多。
英英学古诗教学反思2是一篇对话文章,课文以奶奶和英英的对话的形式引出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课文内容浅显易懂,而且这首诗很多同学都能背得出,可能一开始上课的时候学生对形式上有所不解,结果在第一课时的时候,确实如此,有个别的同学连几次对话都不知道,因此我就先让孩子们看看这篇课文和原来学过的课文有什么地方不同,接着再让他们说说是和谁在说话,说了几次,学生便一一作了回答,然后我再告诉孩子们,这就是这篇文章的与众不同,它是一篇对话的文章,这样,孩子们也就领悟了。
上好这篇文章,感觉孩子们的课堂表现很平淡,当然也有起波澜的时候,特别是在理解古诗意思的时候,有孩子就通过观察想象,告诉了我们,李白在这个月圆之夜,中秋节的团圆之夜,当其他人都在和家人团聚的时候,李白却独自一人在他乡,感受着孤独之情,难免会想念故乡,想念故乡的亲人。接着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有学生就结合自身体验说出了身在异乡的特别感受,于是,我便让孩子们拿起书,再读读课文的时候,他们的朗读出乎我的意料,让我也体会到了他们像李白大诗人那样的淡淡忧伤。
我想,好的感受就要引导学生激发广阔的思维,从而才能真正的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英英学古诗教学反思3《英英学古诗》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以对话的形式出现,语言浅显易懂,能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这一节课是我们二年级语文组集体备课的展示课。提到集体备课,我不得不感谢我们组其他三位语文老师对我的无私帮助,刚开始我备课的初稿存在不少漏洞,同事们从不同的角度发表自己的观点,我觉得他们的水平都很高,提的建议对我很有帮助。经过修改,最终完成了复备任务。这次展示课我主要讲了第一课时的内容。
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了解对话的表现形式,理解《静夜思》表达的思想感情。第二课时,再开展分角色朗读训练,背诵课文,学写生字,拓展搜集背诵李白的其它诗作。
本课的教学,我首先引导学生背诵了自己积累的古诗,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我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对话的表现形式。通过朗读对话,使学生理清英英学古诗的过程,最后通过看图,联系生活,我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古诗《静夜思》表达的思想感情,再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这节课上下来,我感觉有几个不足之处。第一,课件当中的字太小了,学生看不清楚。第二,过于注重讲读课文,学生朗读的形式太单调。如果能指导他们分角色朗读会更好。第三,在理解古诗之前,先让引导学生解释诗题会更好一些。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引以为鉴,把教学过程设计得再精细一些,再完善一些。
英英学古诗教学反思4《英英学古诗》这篇课文用了和以往不同的方式——对话形式,生动而自然地介绍了古诗《静夜思》的作者及诗句的意思,让学生在饶有兴味地朗读祖孙对话的同时,不知不觉地进入古诗的意境。教材有意创设具体生活情景,既学习对话的语言表达形式,又蕴藉古诗教学的内涵,深入浅出,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这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师:这篇课文中的小朋友英英把学到的古诗背给奶奶听,奶奶很高兴。你们有没有学过古诗吗?
生:有,好多呢。
师:那你们愿意背给老师听吗?
生:愿意。(生纷纷举手)
生:老师,我妈妈很早就教会我《静夜思》了,我背给你听……
(师以书上的形式提问,引导学生按对话形式背诵古诗)
师:你背得真好,比英英学得快。
生:老师,可以背其它学过的古诗吗?
师:当然可以,你还会背别的诗呀?快背给我听听。
生:老师,我在家了学过《草》这首诗,是我奶奶教的,我背给你听……(师引导提问,学生说不完整的诗意加以补充。)
师:你真了不起,学得可真多。同学们都想把自己学过的古诗背给老师听呀,老师给你们想个办法:坐在一起的两个小朋友各做一回小老师,用书上的对话形式背给小老师听一听。
通过这个环节,不但训练了学生口语对话能力,还激发了学生背古诗的兴趣,在课结束之前我延伸课堂:
师:刚才,我们把学过的古诗背给老师听,同学听, ……此处隐藏1130个字……有感情没有感情,经过了这堂课以后,我决定好好研究研究这个问题。发现老师在评价学生朗读情况时,不能仅仅停留在评价这一个层面上,而是应该对学生有一种正面的强化,例如:老师听了你的朗读,仿佛真的看到了??你真是一个朗读高手,老师觉得你哪个词读得特别好等等,这样老师不仅评价了学生的朗读,还对学生好的方面进行了一种肯定。
由这堂课看出,我在教学方面,还是非常稚嫩,教学机智、应变能力与课堂的调控能力明显不足,自己需要不断地锤炼。尽管存在很多缺点,但我还是从这一节失败的'课里学到了很多。只有辛勤劳动才能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这是我教给学生们的,同时也是我要做到的。
英英学古诗教学反思7《英英学古诗》是“文包诗”课文,课文写了英英和奶奶的一段对话,对话中英英生动而自然地介绍了古诗《静夜思》的作者及诗句的意思。讲解课文时,我并没有直接按课文的程序来上。而是创设情境,让同学们先观察图中的月亮与我们平时看到的月亮有什么不同?这大概是什么时候的月亮?你家是如何过中秋节的?假如你一个人在他乡,看着那圆圆的月亮,你会想些什么呢?同学们畅所欲言地说出了自己的感受,进入了我预先设计好的教学思路中来了。
于是,自然而然的引出了古诗《静夜思》,让同学们了解李白在作这首诗时的背景后能更好的理解这首古诗。同时也充分迎合了他们富于想象的这一心理特点。在引导想象的过程中,开拓诗的意境,再现诗人感受。我想只有把孕伏于知识体系中的潜在的方法因素变为学生学习的直接对象,这样才有可能启迪和引导学生对知识创造过程的全面理解;只有把教材内容中的静态知识转变为学生思维活动中的动态作用对象,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英英学古诗教学反思8本学期,我参加了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重点课题《诵读经典诗文,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的课题研究。如何把诵读中华经典诗文与语文教学有机统一呢?为此,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大胆地尝试。下面是我教《英英学古诗》一课中的一些体会:
《新课标》在第一学段的目标中指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显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这一精神与诵读经典诗文的基本原则是“不求甚解,须知大意”的指导思想相符合。因此,教学本课,我注意在诵读过程引导学生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培养语感。例如:指导学生诵读古诗采取“在情境中朗读”的方法,利用题头课文插图创设生活场景,让学生分角色练读,充分朗读第二次对话内容。利用第二幅图,配上清幽的音乐,教师用充满诗意和感情的语言描绘画面,把学生带进诗的意境中;再让学生看图想象:“中秋节,假如你一个人在他乡,看着那圆圆的月亮,你会想些什么呢?”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层层深入地体会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最后回到古诗朗读上,通过指导学生各自朗读、分组朗读、分角色朗读等,达到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的要求。
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设计充分迎合了二年级小朋友富于想象的这一心理特点,在引导学生想象的同时,开拓的意境,再现了诗人的感受。 我想,在低年段古诗教学中词句的疏通,当淡出时则淡出,抛去繁琐古板的分析和死记硬背。这样,学生既能轻松地学习古诗,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又领略到古诗文独有的意境之美,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
英英学古诗教学反思9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他们对于古诗《静夜诗》已很熟悉,有部分学生在课前已经能读、能背了。但“古诗”这种语言材料是一种结晶体,蕴藏着很深的智慧和哲理。通过调查发现,他们所谓的能背,仅仅是一种机械记忆,有些学生连诗中的一些字还不认识,字音读不准,字形不清楚,对于诗意及蕴含的道理还不明白。所以,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这方面的学情,结合低年级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进一步提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在理解字意和诗句的基础上,读好、背好这首诗,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我并没有直接按课文中的程序来上。我先设计一系列的话题,让同学们先观察图中的月亮于平时我们看到的月亮有什么不同?这大概是什么时候的月亮?你家是如何过中秋的?假如你一个人在他乡,看着那圆圆的月亮,你会想些什么呢?而同学们也畅所欲言的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进入了我预先设计好的教学思路中来了。从而自然而然的引出了古诗〈静夜诗〉,让同学们在了解李白在做这首诗时的背景后能更好的理解这首古诗。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也充分迎合了二年级小朋友富于想象的这一心理特点。在引导学生想象的同时,开拓时的意境,再现诗人的感受。
我想,只有把孕伏于知识体系中的潜在的方法因素变为学生学习的直接对象,这样才有可能启迪和引导学生对知识创造过程的全面理解;只有把教材内容中的静态知识转变为学生思维活动中的动态作用对象,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英英学古诗教学反思10《英英学古诗》是一篇“文包诗”课文,写了英英和奶奶的一段对话,对话中英英生动而自然地介绍了古诗《静夜思》诗句的意思及作者。《静夜思》这首诗绝大部分同学早就都能背诵,但却并不真正理解诗的意思。对于对话这种形式也没见过,更不会读对话。因而我把教学目标定为:
1、让学生理解唐诗《静夜思》的意思,在诵读中体会诗人思念、热爱故乡的感情。
2、能读出课文对话的特点。
在教学中我主要采取,范读引路,以读促悟,利用插图,创设情境的做法,取得了很不错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我还注意到了教学的层次性,在引导学生诵读古诗时,先进行范读,让孩子们体会出节奏,读出节奏。接着利用插图,创设情境,再进行范读,引导学生读出感情,韵味。这样,孩子们易于接受,学得轻松。在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对话特点时:先进行师生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体会对话的特点,然后再指导读自然、流利,要像平时说话一样。
在课前,我还进行了问题预设,如李白在万家团聚的日子,仰望明月会想到谁?学生可能会说父母、兄弟姐妹、朋友、妻子儿女……想到这里时,我考虑李白当时是不是有孩子,有几个孩子?此时李白离家多久了?经过上网查资料我了解到,此时李白虽已26岁,并且离家两年了,但还没有结婚,他是在27岁时结的婚。所以,如果有学生提到他在想念他的孩子,要及时纠正。另外,通过查资料我还了解到,“床前明月光”句中的“床”在当时其实指的是座位,唐朝的床叫“榻”。虽然这些问题在课堂教学 中并没有牵扯到,但因为了解的清楚,透彻,使我觉得上课很有底气,很自信。
这节课板书虽总共只有十几个字,当年头一天放学后我在教室练了将近一个小时,力求把最完美的一面展示给学生。
我想,这节课能收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和课前的充分准备是分不开的。
有人说,课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在这节课上也有很多不足之处。
首先,教学语言不够简练,太过随意。
其次,自己范读的次数有些多,应多给学生们机会。
第三,对于古诗意思的理解处理的有些不到位,应该引导学生把意思背一背。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从这节课中吸取经验,总结教训,精心研究教材教法,精心组织课堂语言,争取让自己的课堂遗憾愈来愈少,亮点越来越多。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