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反思1本节内容所涉及的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实验及多媒体教学手段,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初中生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1.本节课首先利用具体情境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思考以发现问题,通过学生间的交流与讨论,动手操作使学生更真切的感受到物理学就在我们身边,最后应用所学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2.本节课充分体现了由“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转变。具体表现为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时,教师没有仅仅停留在课本所给出的三种材料上,而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的推理想象,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便于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3.本节课对物理方法的教学体现充分,具体表现为:①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时,教师以问题的形式提示学生对变量的控制,在教师演示实验时又有意忽略对变量的控制以进一步的强化学生对控制变量法的应用和理解;②在对“推理、概括”这一方法的教学中,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思想。首先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一般性的结论,其次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推理,完成相关数据的填写,并进而概括得牛顿第一定律。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反思2本节课的设计主要是围绕着科学探究进行的。由于日常生活中的杠杆现象学生都非常熟悉,因此,我在本节课教学中并没有花大量时间进行详细分析杠杆的基本概念,尤其是对力臂的画法并未加强训练,而是将重点放在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上。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我始终是把学生放在一个学习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只是引领着学生进行研究的一个主导地位。
现在的教学,不能像传授知识一样直接“教”给学生,而是要更多的创设机会,通过参与活动,让学生亲身体会到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从提出疑问到自主讨论再到作出猜想然后实验验证以至最后的得出结论。并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不再拘泥于某个特定的结论,要给学生充分的空间来发挥自己的才能。我在教学中充当的是组织者、共同讨论者的角色,在实验中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发挥了学生积极主动性,有效地利用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实验得到了较为满意的结果与正确的结论。不过在对平衡架进行研究的时候,还可以大胆的突破教材原有的框框。让他们尝试在多个(两个以上)的挂钩上挂钩码,能否使杠杆平衡,结果又会如何?满足什么关系?另外,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由于受时间限制,实验探究2,没办法让每一组都能进行探究,需在下一课时,让学生继续探究。在对杠杆的力臂理解和作图上花的时间较少,还得以加强练习的方式来巩固和理解。
总之,本节课我是充分运用生活中的事例创设问题情境,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新课程的理念,使物理贴近学生生活。同时又通过列举利用杠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实例,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使课堂与社会融为一体,充分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现再则就是通过学生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体现了注重科学探究的课程理念。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反思3(1)加强实验。在教学中尽量安排探究性学习活动,活动要具有实验操作方便、规律性强、结论容易获得的特点,适宜初中学生探究。如: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让学生通过进行自主研究,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从中获得最直接的、生动的实验事实,使学生获得较多的感性认识,受到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从收集的证据中,总结和归纳规律性的知识,初步学习归纳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实验的成功中获得愉悦,为提高学习能力和自信心打基础。
(2)注意教给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要注意帮助基础较差的学生学好知识。允许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获取或深或浅、这方面或那方面的知识,不仅不会使学生对物理产生为难情绪,而且培养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如:“液体内部压强规律”,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必须知道的,但关于液体内部压强公式,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能力选择学习,给学生一个自由空间。
(3)在教学中,都要从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入手,使学生体会到物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认识到:物理学是有用的,知识渗透在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支柱,对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起重要作用。基于这种考虑,教学中可多增加一些小实验、小制作等活动,习题中尽量设计一些结合社会生活实际的题目,为学生提供运用和巩固所学的知识的机会,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中成长。
压强是贯穿这一单元的主干,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对初中学生学习难度比较大,原因是:压强的知识比较抽象,特别是液体压强的知识需要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感性经验较少;学习本单元知识又需要综合运用力的概念、密度、二力平衡等知识;解释有关现象、解答问题需要一定的分析表达能力。由于固体、液体、气体它们的性质不同,因而对不同物态的压强量度和测量方法等都各不相同,那么,液体的压强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注意:
(1)明确引入“压强”概念的物理意义。理解压强的概念,关键在于认识压力产生的效果跟受力面积有关,相等的压力能产生不同的效果,日常生活中不少实例可以说明。为了表示压力产生的效果,需要引入“压强”这一概念。
(2)在讲压力概念时,可采用对比方法进行学习。如:将压力和重力进行对比分析。认识到压力和重力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力,压力不一定是由物体的重力产生的,但将一个物体放在水平支撑面静止时,物体对支撑面的压力的大小与物体重力的大小相等。在讲解时可以画力的示意图举例说明。如:手用力往墙上按图钉,墙壁受图钉尖的压力,压力方向与墙面垂直。施力者是图钉,受力者是墙壁,与图钉受重力大小无关。还可用列表说明,如:以放置在斜面上的质量为m的木块对斜面产生的压力为例,说明这两个力的区别。
因此,放在水平桌面上的物体,对桌面产生的压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本身重力大小的事实,仅说明压力在数值上等于物体的重力,方向相同,不能把它们混为一谈。
(3)明确由于固体和液体的性质不同,因此在计算压力和压强时,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在归纳解题思路和方法 ……此处隐藏6457个字……从哪个接下柱流出?若接反会怎样呢?对电压表是否有损坏呢?
(10)电压表能否不经用电器,直接接在电源的正负两极呢
学案中提前完成的电压表的相关内容。
电流表 电压表
(1)作用: (1)作用:
(2)电路符号: (2)电路符号:
(3)构造: (3)构造: :
(4)、使用方法: (4)、使用方法:
(1 (1
(2 (2
(3 (3
(4 (4
(5 (5
对于此部分内容通过课前问题的再次回顾,学生理解接受起来还是很容易的,在电压表能否不经用电器,直接接在电源的正负两极这个问题,在同学们回答后我又进行了深入的说明与解释,让学生对电压表不会被烧毁又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与认识。这样的说明我觉得还是有必要的。
在第三环节中:为了使本节内容的学习,尤其是电压表的学习,能使学生们掌握的更好理解的更透彻,结合一些练习题进行笔头训练,来加强知识的巩固。例如:
1、此电压表的示数为( )V,若将标有15的接线柱
改接为3,则电压表此时的示数为( )V。
2、下面电路图中,连接有两块电表(用圆圈表示),
其中一块是电流表,另一块是电压表。
请你在圆圈内填上电表的符号。
3、将器材连接串联电路,
要求:S能同时控制L1和L2
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
电压表测量L1两端的电压。
(导线不能交叉)
4、将器材连接成并联电路,
要求:S1控制L1,S2控制L2;
电流表测量L2中的电流,
电压表测量L2两端的电压。
(导线不能交叉)
在这个环节中,重点对电压表的读数、电压表的连接方式尤其是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实物连接进行了笔头的初步训练。对于并联电路的连接,电压表正负接线柱的确定,很多孩子还是出现了问题。在这里我进行了及时的分析与板演,并且给出了一个确定电压表正负接线柱的学法指导。只要用心一点,相信每个学生都可以会的。
在第四环节中:目标是让学生在笔头连接的基础上进行实际的操作。在这里我只给出了串联电路。出示了串联电路图后让学生思考了以下两个问题。例如:(1)此电路中都哪里有电压?(2)请同学们先测量一下各用电器两端的电压、电源两端电压以及导线两端电压。看一看它们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实际动手进行连接与体验,加强实际连接的熟练程度,以及练习读数。在这里进行这样的设计,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下节为探究串并联电路电压规律而做准备。本应将并联电路也放入其中,但考虑到时间紧的原因,怕学生完不成,因而在此将其舍弃。总感觉有些欠缺,加上此内容才感觉更加周全。由于时间关系,学生们没能都完成各部分电压的测量,只有个别小组通过分析找到串联电路中电压的关系。可见,学生们动手实际操作的能力还真是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第五环节中:重点对电压表的使用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再次明确本节中重点中的重点,在接下来的新课中将马上用到电压表。在课后的拓展练习所出示的题依旧为探究串联电路中电压关系做铺垫。例题如下:
1、在图5所示的电路图中,能用电压表正确测出灯Ll两端电压的是( 〕
2、在如图5(a)所示电路中,当闭合开关后,两个电压表指针偏转均如图5(b)所示,则V1测量的是___两端的电压,V2测量的是 ___的电压,两
表的示数分别为_____和____
以上就是我针对《电压》一节在目标引领下所进行的为实现目标而设置的教学环节与行为。总体来看在本节课中,主要以学生为主体,以自主学习的方式为主进行学习。学案中课前的预习展示,课上学习过程中演示实验、电压表的观察以及对应的问题思考都是以调动学生自己主动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手段。在用电压表测量串联电路中各部分两端的电压时更是放手让学生去体验去感受。总之,在本节课中使学生获得了以下三个空间。
1、学生的思维空间。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自己思考,通过思维碰撞,培养思维能力。
2、学生的活动空间。学生进行的分组实验,全体学生参与,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过程,得到发展。
3、学生的表现空间。通过练习反馈题把自己的想法、做法展示给大家,学习交流与合作,体验成功的愉悦。
由于前面已经学习了电路、电源、电流等知识,学生们还是比较熟悉的。因此,本节课中又采取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使之贯穿于教学中。
1、旧知与新知融合法:针对本节课内容,复习相关的旧知,把熟悉的知识点转化为要介绍和学习的内容。
2、一般规律法:前面已学过了电荷量、电流两个电学物理量,分别从字母表示、国际单位等方面学习,在学习电压时,也让学生结合书本从这些方面进行预习自学。
3、对比法:利用回忆电流表以及使用方法,观察电压表进行对比的方法来学习电压表的使用方法。
4、提问法:在本节课的开头与电压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进行新知的学习、理解与记忆。
5、实验法:通过自己进行串联电路中各部分电压的测量,来体会电压表的使用方法。
6、自主学习法: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课前结合学习提纲进行新知的自学。拉近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距离。课前自主先学,初步感知,发现困惑。课上就能带着问题去听课。
总之,教学目标的多重性、教学系统本身的复杂性、教学客观条件的千差万别和千变万化,使得我们不可能找到适合于一切教学环境,符合每一特定教学情境的教学公式。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必须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教学目标与教学环节的优化组合。教师必须在教材的取舍组合上下功夫,在准确确定教学目标和设置有效教学环节上下功夫。只有把优化教学目标和优化教学环节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才能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反思15课堂刚开始时,情景设置的导入激起学生的好奇和兴趣,而问题的提出让学生明确课堂研究的内容,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物理是实验学科,很多物理现象都要通过实验去呈现、去验证。本课,物理实验贯穿教学全过程,从液体中是否存在压强到液体内部压强方向及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给每位学生提供演示实验。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进一步研究教材,从学生的兴趣和已有的更贴近的感知水平出发,设计更合理的教学环节,在教授过程中进一步完善“自主高效,多维互动”的开放式创新性课堂教学体系;删去无效课堂环节,进一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出因材施教;使师生的合作学习活动更默契。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为学生创设更感兴趣的情景,使学生从身边的生活实例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再利用所学知识从物理走向社会。同时还要加强学生思维的发散,使之学习、掌握、应用多种科学探究方法,做到“授之一渔胜过授之一鱼”;在学生的探究实验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实验导,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轻松气氛中学习;注意学生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全面提高课堂效益。
文档为doc格式